近日,一个九岁的男孩用一首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唱出了内心的压力,也将家长盲目跟风比较的行为推上了风口浪尖。
(点击文末连结可观看相关视频)
这是过去一个月中,中国父母第二次深陷网络舆论的口诛笔伐中。与不久前漫画组《小蝌蚪找妈妈》的调侃不同的是,这次的批评近似痛诉,直接而犀利。
于是,无数父母上演了一出感动愧疚无奈兼而有之的苦情剧,一大批爱心人士高唿「爱孩子」「尊重孩子的特性」「不盲从、不比较」,教育制度和教育部门躺枪。
然而,
看看这些网友评论,我们能发现什么?
虽然,我们无从确认这些评论者是否是会盲目跟风比较的家长,但我可以确定的是,一个抱有这些想法的人,是很难真正扭转心态、彻底改变跟风比较的行为的。
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一个这样的逻辑圈: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死循环,身在其中,虽有片刻愧疚,终难彻底改观。
为什么这个逻辑圈如此牢固、坚不可摧?
因为,这个逻辑圈的背后有另一个更牢固的逻辑链:
说到底,跟风比较的背后,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他们认为,孩子的将来要出色,教育很重要;教育要成功,就要有压力。于是,压力被认定为成功的孪生兄弟,施压俨然成了保障教育成功的不二法宝。
诚然,要成长就意味着要突破舒适区,这其中必然有破茧之痛。
所以,
真正负责任的教育往往都是不轻松的。
在这一点上,无论中外,都是一样的。
且不说素以严格着称的日韩教育,即便在以教育宽松着称的西方,也是如此。
早在两年前,BBC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走红时,就有论者指出,西方宽松的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会分层。
在美国,一个不去辅导班补课、不花大价钱学习才艺、不参加社会活动去丰富自己履历的孩子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名牌大学。
在英国,着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入学要经过严格筛选,考试内容涵盖天文地理文学各个方面,20秒回答一道题,共100道。被录取后,学习一样紧张而严格:学生们每天早晨7点半起床,晚上9点半睡觉;除了英语、数学、哲学等学科之外,还要学习艺术、音乐等多门课程,每人要掌握至少2门外语;学校还很重视体育,提倡男生之间进行激烈的肢体撞击……
但是,
不轻松等于要施压吗?
蛹破茧成蝶很不轻松,但这种成长来源于外界的施压,还是自身携带的生命密码?
角马大迁徙,要经历鬣狗、狮子、豹群、鳄鱼等天敌的重重险关,很不轻松,但这种成长,来源于天敌的碾压,还是自身寻找新鲜草料的生存需求?
答案显而易见。
所以,当我们确定成长必然不轻松,必然有压力时,我们更需去追究:
让生命成长的压力来源于何处?是外界的施压,还是自身的需求?
着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个人成长的路径:
马斯洛需求层次图
当低一层级的需求得到满足,高一层级的需求才会出现。
真正让一个孩子成长的,是他的这些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而不是父母给了他多少压力。
回想我们自己当孩子时,也曾多么厌恶「别人家的孩子」,多么渴望自由翱翔,多少人因此暗下决心:等我做了父母,绝不如此对待孩子。然而,当我们自己也成了父母时,跟风比较、施加压力的行为却被自然地沿袭下来了。
为什么?
因为我们总以为要让孩子做得好,就必须让他知道自己有多么糟糕。
然而,从需求层次图来看,当一个孩子感觉自己很糟糕的时候,他恐怕是很难感到自尊,感到自己是被人承认的、有成就感的,那么,他又如何有动力向更高的层级发展,培养出创造力、自觉性、道德心、接受现实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得到自我实现呢?
因此,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博士说:「我们从哪里得到这样疯狂的想法,当孩子感觉糟糕时会做得更好?」
她提出:
「孩子们感觉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那么,如何让孩子感觉好?
正如前文所述,没有任何压力的轻松快乐并不能让人成长。
因此,让孩子感觉好并不是取消孩子所有的学业任务,消除他的学习压力。这只会让孩子荒废生命,一无所成。
成长中真正的乐趣来源于父母(伙伴)的陪伴和学习的趣味。
研究表明,孤独使人的大脑对威胁警惕的区域更加活跃,因此,孤独的人更倾向于粗暴生硬、有防御性,对周围产生敌意。
当一个孩子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时,大脑本就处于紧张状态,如果又因没有父母伙伴的有效陪伴,而长期处于孤独之中,那后果可想而知。陪伴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
那么,
什么样的陪伴是真正有效的陪伴?
是天天围着孩子,千叮咛万嘱咐地提醒他学这个做那个吗?
是孩子学习时坐在他身边刷手机看电脑追剧上网购物吗?
当然不是。
这些陪伴方式,前者过分强化了孩子的重要性,后者又忽视了孩子的重要性,父母与孩子都不是平等的关系。
而所谓陪伴,落脚点在「伴」,它应该是两个平等的个体的相互跟随。
当虎妈蔡美儿在网上引起广泛争议时,有网友指出:虎妈的教育方式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她不仅严格要求孩子,也同样严格要求自己。一个哈佛大学文学士、法学博士、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才能对孩子有足够的说服力。
是的。
最好的陪伴,
并不是天天围着孩子转,紧盯着孩子的学习不放松,把孩子打造成鹰来替我们飞翔;
而是努力做更好的自己,以身作则地向孩子示范什么叫做追求卓越——把自己变成鹰,带着孩子一起飞。
再说学习的趣味来源于何处?
精心编排的有趣有益的学习活动以及克服障碍收获新知的成就感。
这是真正考验每个家长的难点。
我们需要去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发展需求,知道什么内容适合他们学习;了解什么是科学的启蒙、恰当的教学,怎么教是培养,怎么教是破坏。
譬如:
画画应该先从观察和感受开始,先培养兴趣,后锻鍊技巧,因此,六岁以前的孩子不需专门学习画画技巧,否则反而会束缚他们的想像力。
再如:
计算应建立在一定的数理逻辑概念之上,如果孩子还不理解表征、对应、类比关系,就急于教他们背诵口诀,那么,对数学的能力的养成反而是种破坏。
当然,我们个人的能力往往有限,难以全面给予孩子的学习科学的启蒙和引导,那么,我们能否做到以保护孩子的兴趣为第一要义,认真考察、精心选择辅导机构和兴趣班?
因为,如果只是出于掌握知识的目的去学习,那么,精心编排的辅导书再好,也是灌输知识的;各种兴趣班只怕也不是为了培养兴趣,而是为了各种考级和比赛获奖证书的。长此以往,对孩子的学习兴趣有损无益。
附:
吴耀杰《我只是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