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在跟6岁的女儿讲小红帽的故事。
故事讲完,大宝看着我认真的说:
听了大宝的话我心里暧暧的,
「女儿真是贴心小棉袄」。
昨天,因为一点小事,我批评了大宝,
她显然非常伤心。含着泪对我说:
听到这句话,我真是又生气又好笑,难道我把你养大就是为了让你给我买东西吗?同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问题:孩子是否明白自己为谁而活?
大多数孩子都有这样的想法,写作业是为了老师要检查,考高分是为了给老师和父母争气,成为奥运冠军是为国争光,自己努力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别人。
我想到了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孩子,你有爱心,你善良,你所有好的品质和每一天的努力学习都是为了你自己。
「马斯洛需要层次」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只有满足了低层需求才能通往高层需求。
孩子的生活中不应该只有学习,他们的心中应该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想像。孩子的学习目标也不光是眼前要考多少分,而是如何正视自己的兴趣,实现自己的理想。
如果孩子理解了这个观点,就会懂得,自己拥有良好的品德以及日复一日的学习不是为了老师和父母,更不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考试,而是因为自己的进取心和创造力。
如果孩子了解了这个观点,就会明白:努力会让我们丰衣足食,努力使我们能够得到喜欢的工作,努力可以更好的维持亲情,友情和爱情,努力能够被人尊重,以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很少和孩子谈目标,谈理想,谈人生,总是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一个学生没有没有目标,学习只是任务和枷锁。成人没有理想,再优渥的生活都是苟且。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心中埋下一颗理想的种子,只有拥有理想和目标我们的生活才充满期待。
纪伯伦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孩子,我爱你!
我希望你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互动时间
辣妈提问:
亲,特别想请教下。我儿子现在一岁三个多月,最近段时间感觉他变化蛮大的,现在一没达到他要求,他就跪在地上哭,我也是无能为力。还特别喜欢摔东西,家里的玩具都是摔的碎碎的,不管什么东西玩一下就摔,好头痛!
智慧妈回答:
孩子身上所有的问题反应的都是父母以及家庭的问题,孩子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有时孩子想用「任性」来确认妈妈是爱我的,就像恋爱中的女生总是弄一些事出来,只是想一再确认,男友爱我一样。妈妈文字中描述:「孩子喜欢摔东西,跪在地上哭,把地上的东西都摔碎」这些行为都是想引起妈妈的关注,仿佛在说:「妈妈,你多看看我,你多抱抱我,我需要你的爱」。妈妈可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是不是最近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了,陪伴孩子的效率低了或者家庭氛围是否有变化。妈妈需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孩子内心,用心感受孩子的需求,给孩子充沛的爱。相信随着妈妈行为的改变,孩子得到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就一定会越来越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