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会说话的孩子,往往会赢得老师、妈妈、同学和朋友的尊重和喜欢;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它是架起孩子自信与能力的一座桥樑。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相由心生,心口相应。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语言就是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工具,也是促进人与人沟通的工具。自闭孩子的显着表现就是不爱说话,然而作为家长要避免孩子自闭,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孩提时代是孩子学习语言技能的最好时期,在这一时期妈妈多鼓励孩子说话,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也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一个较好的方法。当孩子正说得兴致勃勃的时候,家长最好能以朋友的身份去聆听,不必要的情况不要打断孩子,不然容易让孩子心灵上受挫,不愿再开口。
语言是作用最广泛的一种交往工具,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是一个人交往成败的关键。一个人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不会说话」、缺乏有效的语言表达,而使别人觉得没有得到尊重,从而不再与其交往,这就是言语所造成的失误。所以说,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交往的必要条件。妈妈一定要从小就培养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那么,妈妈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语言是通过说话表达出来的,所以,妈妈一定要找机会让孩子自己说话,鼓励孩子说话。妈妈可以让孩子复述一下给他讲述的故事,或是让他讲一下今天所发生的事情;妈妈还可以在和孩子一起做事情的时候和孩子多做一些交流,并制造一些让孩子说话的条件,这些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说话时要顾及到对方
当妈妈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只顾着自己说,或是只说关于自己的事情,老是把话题围绕着自己打转。应该让孩子学会顾及到对方,谈一些让大家都有兴趣的话题,也可以把重点放在对方关心的事情上,还要留心对方有没有欲言又止的动作。如果有的话,一定要主动询问,绝对不可以视而不见。这是和别人交流时最重要的一点。
3.妈妈要注意与孩子对话的方式
很多家长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在妈妈的眼里,和自己说话的是自己的孩子,没有必要去在意什么对话的方式。如果和自己的孩子说话时还得绞尽脑汁地「绕圈子」,这样不是太麻烦了吗。可是,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你和孩子说话时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展现出来的特色以及说话时的语气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而且,有些妈妈常常会在家庭教育中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这种口气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如果妈妈换一种说话的方式,很委婉地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样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4.不要混淆孩子的语言
当孩子在学习语言之前,会有一段说话很不清楚的模煳发音期,这个时候的孩子所说的话一般都是片段而不完整的,这是因为孩子的智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对语言运用自如的程度。而有的妈妈在和孩子交谈的时候,常常会迎合孩子的声音或者是说话的方式,可能妈妈觉得这样做可以更亲近地和孩子进行交流,实际上,这样做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智力增长。如果妈妈一直去刻意模仿孩子的语气和说话方式和孩子交谈,这样只会延长孩子使用片段语言的时间,并且会使孩子的思维长时间处于一种幼稚状态。比如,有的妈妈在让孩子认识事物的时候,把猫叫作「咪咪」,把狗叫作「汪汪」,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对叫声类似的动物产生一种模煳的概念。所以,当妈妈在教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用正确的语言和孩子交流。
5.丰富孩子的词汇
当孩子开始说话的时候,妈妈要注意丰富孩子的词汇。妈妈可以通过和孩子谈论身边的事物让孩子记一些简单的词语,但是绝对不可以让孩子死记硬背。比如家里所摆设的家具、厨房中所用的炊具以及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妈妈一定要用正确的发音告诉孩子这些事物的名字。然后再渐渐地让孩子对每个事物的组成部分进行仔细地分别,并且让孩子学会用一些形容词和动词来形容它们。这样,就会让孩子的词汇丰富起来。妈妈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扩展孩子知识面的同时来丰富孩子的词汇。最好是让孩子一边听故事一边重复故事,这样可以加深孩子对词汇的记忆。但是,有一点妈妈必须记住,在丰富孩子的词汇量时一定不可以操之过急,因为丰富孩子词汇的教育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一旦太过着急,只会适得其反。其实对话的方式不仅仅只限于讲话的语气,更重要的是内容的表达。所以,妈妈在平常的言行或是在和孩子交谈的方式上一定要注意。
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对于孩子来说,有效的语言表达是学会与人共处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倾听的态度更多地需要一种修炼来支撑,那么说话的风度则更多地需要一种素养来呵护。要让孩子在增进素养中学会说话,在学说话中学会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