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儿英语教与学的过程应按照言语习得(languageacquisition)与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的科学规律进行,即:要以营造科学合理的语言环境为基础进行。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以及所处环境的迥异,制订长期的语言教育方案,遵循「先声音(『听』、『说』的有声语言),后文字(『读』、『写』的文字语言)」的规律,施以相应的方式、方法,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掌握一种语言的目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今世界的英语,「可以说是一种世界性的媒介」[1]。要想利用好它,前提必须是熟练掌握好它;要想熟练掌握好它,就必须「从娃娃抓起」做好少儿英语教学工作。目前,我们国家的少儿英语教学工作正如火如荼。在书店里,有关少儿英语学习的材料琳琅满目;在校园外,有关英语学习的辅导培训班五花八门。
可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家长和学生们谈「英语」色变,为不理想的英语成绩而不知所措。究其原因,都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讲是一个「熏」的问题,为此,本文拟从营造语言环境的角度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相商。
一、「熏」得不够是少儿英语教学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熏」字,在《辞海·语词分册》中的意思为「以火烟燻制」,其引申意为「因接近某些事物或人较久而受其影响」。《宋史·程颐传》有「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与之处,以薰陶成性。」
在少儿阶段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良好习惯,使他们从小形成正确的读音,良好的情感,利用其年龄优势,使他们在语言的听说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少儿英语教学的热点和核心。根据国家教育部教学大纲的要求,城市学校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也有一些地区从小学一年级,甚至从幼儿园就开设了英语课。
然而,遍地开花的各类英语培训班、铺天盖地的英语助学材料以及媒体广告足以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英语教学的成绩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与此同时,外语教学「费事低效」、学习者「又聋又哑」等问题不时遭到社会各界的批评[2]。造成这种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学校仅以每周3-4个小课时(每课时45分钟)来安排的英语课程教学,且不说师资力量的程度,单从时间的量和学习内容的量上是远远不能够满足英语语言学习的要求的,教室这一小空间的局限性和单一性,再加上动不动就考试的消极压力,都有碍于少儿的情趣发展。少儿的情趣既有天性的童趣,又有后天习得性的社会情感和各种学习兴趣及理想、志趣。
其次,校外的环境,包括家庭和社区环境等的母语氛围,很少有少儿接触英语的机会。就算有所谓的英语学习班之类的场所,也是良莠不齐,规范的又极少,家长又很少能辨别其真伪,能够负责任制订较为科学合理的语言教育计划者,鲜矣!加之固有的将英语人为地切割为所谓的这一模块儿那一模块儿,死背语法教条、硬性灌输词汇,把原本活生生的英语弄得支离破碎,让学习者越学越煳涂,甚至失去了兴趣,使学习英语演化成了一种负担。
简言之,这种整体的大环境尚未给少儿提供充分接触英语的机会,没有营造符合少儿认知发展水平的环境,根本难以做到对他们进行情趣的激发。
二、「熏」得够格儿才能使少儿英语教学有成效
「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从广义上讲,教育跟其它生活条件一样,也属于环境的影响」[3]。先天的遗传素质是少儿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在少儿的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少儿英语教师或少儿的家长我们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营造语言环境氛围,为激发少儿的内在动力而创造条件。
(一)要「熏」得够味儿
少儿英语教学要想有成效,高素质的教师和科学的教学材料是最基本的要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
要有综合素质的师资队伍。英语语言作为文化信息贮存的一种符号,其功能非常强大,其内容包罗万象。我们作为少儿英语教育工作者,首先,政治合格,品德高尚。其次,一定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语音要标准、词法语法要精通。第三,一定要慎重开启这扇观察世界的窗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取舍,方能传授给学生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做到「以德育人、以志树人、以知引人、以情感人」[4]。
2.
教学内容务必充实、全面。少儿英语教学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和表述的那些内容,必须是原汁原味、准确地道的语言材料,而且要符合少儿的认知发展需要的全面性。言语发生的过程,实质上应该看作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5]。我们在选取教学材料方面,不妨从多个文化信息角度进行。例如,我们可以按照霍华德·加德纳所列出的人的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博物智能)进行材料的收集和选取。这样全面而又大量的语言信息来源也就是将来质的飞跃的基础,才符合言语习得的规律。
(二)要「熏」得够劲儿
一件瓷器在它成「器」之前只不过是一堆造了型的泥而已,而在从泥到器的过程中,是适当的温度、适当的湿度和适当的时间这个整体的环境「熏」出来的。其实,我们少儿英语老师就是能不能把握好这个「火候」的成「器」工匠。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原始的生物潜能」「几乎在所有人的身上,都是数种智能组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或生产各式各样的、专业的和业余的文化产品。」他还指出「如果一个人根本不具备接触开发或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无论其生理潜能怎样,都不可能激发出那种智能来。
总而言之,周围环境在决定一个人智能高低的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可见,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内的大环境是少儿英语教学取得成效的外在必备条件。应做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携手共建有利于少儿接触的模拟的英语国家语言环境。
1.
以学校为核心,少儿英语教师做好少儿英语基础教育工作。首先,在校园里优化英语教学环境,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创造新情景,把各种能听到、能看到、能触摸到的情景放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觉得一节英语课上学到不仅有适量的单词或一小段对话,还有一些能在许多场合用得上的具有生气的语言材料,同时适当增加内容,如:设计比赛性游戏,比赛性活动等扩大知识面,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功感,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其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满足小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生动形象,信息储存量大,交互性强,适合个别学习等特点,可以提供形象逼真的情景,正确标准的发言,生动有趣的练习游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2.
在学校少儿英语教育的基础上,联合家庭和社区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进行实践活动以巩固学习成果。家庭、社会有广泛的学习空间,我们倡导学生在家中看电视、上网、听录音,要注意学习英语,用英语与家人交流,参加外出学习、访友、出游、聚会、夏令营考察等社会活动。平时有机会见了外国人要主动用英语上前交谈,学习外国人口语。留心观察记录,商场、街道、各类宣传牌等英语标识语,以此,巩固英语学习成果,让英语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3.
遵循记忆规律,达到「温故而知新」目的。少儿英语教师应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编制出适时复习日历手册,供家长在家里以及节假日的时间里,抓住「似记非记、似忘非忘」的关键时间点,适时复习以往所学内容,避免遗忘。另外,还要利用好零散的时间,象播放背景音乐一样在家中播放英语磁带、光碟等,例如:早上起床前后的时间段,家长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孩子的有声英语资料进行播放,营造一种「不在英国胜在英国」的模拟英语环境,日久天长,自然会听力倍增。
(三)要「熏」得够趣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于行为,习惯形成于兴趣,性格养成于习惯。在教育学认为,人脑中存在一种先天性的语文习得装置,儿童只要置身于人类语言环境,就能毫不费力的习得言语,英语教学是由学生、英语和教学环境构成的主体三维系统,环境对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英语的择定学习都有制约作用,因此,少儿英语教师坚持用英语教学,创造出和谐的英语环境,就可使学生自然的接受英语薰陶,提高交际能力。同时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着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乐之者。」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有过这样的感慨。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採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过程,特别是儿童具有模仿力强,求知慾强,记忆力好,心理负担轻,表现欲和创造精神强等特点,这正是少儿学习英语的优势所在。
然而他们的理解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易集中,不喜欢音调的重复和机械的训练等。如果我们要孩子学习和理解语言的知识,背语言和语法的规则,就忽略了孩子学习语言的优势。不少孩子因为学不会音标或不喜欢语法或记不住单词而掉队,进行放弃英语学习。少儿的情趣既有天性的童趣,又有后天习得性的社会情感和各种学习兴趣及理想、志趣。教师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的一种积极情感;同时,又指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着的一种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给予尊重、爱护和引导,使学习成为学生有情趣的活动。
「人是环境之子」(达尔文语)。整个英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音、语调、语句的传授和训练,而且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和智慧潜能的开发,是社会交往能力的早期培养。只要在少儿英语教育的实践中使营造的整个环境「熏」得「够劲儿」「够味儿」「够趣儿」,自然会有「够格儿」的成绩。
作者简介:
赵刚强(John)----包头赫尔辛基幼儿园高级教研老师,T.T.T.培训师,包头市双语教育研究会会长。潜心研究、实践双语教育和多元智能发展。
注释:
[1]许国璋:「世界英语」与「英语世界」,《英语世界》杂志,1982年第5期,商务印书馆。
[2]熊建辉等:《双语教育研究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P1。
[3]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P157。
[4]李玉堂:《英语教学论文集·师范英语教学法初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P338。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P169。
[6]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P50-51。